欢迎,您来到生态环境部环境发展中心 !
您的位置:首页 > 党建工作 > 环保清风

砺以致刃

2023-02-20

刀要在石上磨,人要在事上练,本领要通过学习和实践来获得。在西汉经学家刘向著《说苑·建本》中,孔子的嫡孙子思有云:“学所以益才也,砺所以致刃也。”意思是:要想增长才干,就要努力学习;要使刀刃锋利,就得勤加磨砺。子思结合自身体验,进一步阐释:“吾尝幽处而深思,不若学之速;吾尝跂而望,不若登高之博见。”与其一个人独处思考,不如通过学习提高得快;与其踮起脚尖来张望,不如登上高处看得远。

砺,形声字。从石,厉声。本义是名词:粗磨刀石,如《山海经·中山经》“阴山多砺石”,《荀子·劝学》“金就砺则利”。后引申为动词:磨,如《史记·伍子胥列传》“胜自砺剑”;《史通·品藻》“砥节砺行”。又作钻研,如“钻砺”。

“砺以致刃”离不开学习这个“磨刀石”。一个人只有勤于学习、善于学习才能增长才干、提高本领。明初文学家宋濂年少时家境贫寒,可他求知若渴,家中少书,就借书抄录,“天大寒,砚冰坚,手指不可屈伸,弗之怠”,十数年如一日,焚膏继晷、苦学不怠。正是凭着这样的学习劲头,宋濂成长为一代大学问家。正所谓“人才有高下,知物由学,学之乃知,不问不识”。要想了解事物,就要开始学习,学习了就能明白了,而不学不问是不会认识事物的。只要勤学好问,就算客观条件不好,也能学有所悟、学有所得。

在学习中磨砺自我,除了勤奋刻苦,还要善于“登高”,从贤者身上汲取营养。孔子一生谦虚好学,他曾访官于郯子,“问礼于老聃,学鼓琴于师襄子,访乐于苌弘”,不断“择其善者而从之”,来充实自己的学识;诸葛亮早年躬耕于南阳时,仰慕春秋时期辅佐齐桓公成就霸业的管仲,便苦心研习管仲在政治、军事、外交上的谋略,并活学活用,后亦成一代名相;林则徐少年读书时即特别敬慕民族英雄于谦,以他的功业自勉……可见,善于学习的人都善于“站在巨人的肩膀上”,开阔视野,以求“博见”,进而达到“益才”。

“砺以致刃”既要读有字之书,又要读无字之书。只有投身实践,经受生活磨砺,才能对事物加深认识,将知识转化为能力。陆游为实现抗金报国的理想,在48岁时自愿调往当时宋金对峙的最前线。他随军深入金占区,勘察敌情,看到的是“壶浆马首泣遗民”,南宋百姓提着酒浆向他哭诉所受的苦难。正是这种实践经历,让陆游对“家国”二字有了更深的理解,他将其诉诸笔端,写出了“忆昨王师戍陇回,遗民日夜望行台”“人才自古要养成,放使干霄战风雨”等不朽诗句。

读好实践这本书,在实践中勤加磨砺,是共产党人的优良传统。袁隆平重视“下田”,他说,“我不在家,就在试验田;不在试验田,就在去试验田的路上。”多少年在稻田里摸爬滚打、吃苦受累,让他获得了真知灼见,取得了农业科研上的重大突破。廖俊波始终坚持“能到现场就不在会场”,经常深入一线为百姓解难题、为地方谋发展,后来总结出了“群众工作法”。

宝剑锋从磨砺出,梅花香自苦寒来。成才成功没有捷径,只有知行结合,在学中干、在干中学,经受大事、难事、急事、险事的磨砺,才能长见识、增才干。广大党员干部当发扬理论联系实际的作风,深学习,实调研,学以致用,主动投身到服务群众的最前沿、重大斗争的第一线、改革发展的主战场,多经风雨、多见世面,在真刀真枪的砥砺中练就硬脊梁、铁肩膀、真本事。

来源: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